工業(yè)礦廠鐵礦選礦工藝流程中破碎前,由于礦山和運輸夾雜大塊廢鋼鐵,常常進入中破碎后損壞破碎機的破碎腔體,通過在中破碎前的給礦皮帶上安裝金屬探測器后,當座鋼鐵經過檢測器便發(fā)出信號,并自動停止皮帶運行,避免事故發(fā)生。
由于原設計時沒有計量裝置。后來選礦廠在16條格子型球磨機給礦皮帶、2條總精礦皮帶上安裝精度為5%的電子稱進行自動計量,從而能對選礦廠生產的產量實行檢測和控制。
原生產中原礦和精礦取樣是人工進行的,由于頻數少以及人為誤差,代表性差。選礦廠分別于1983年和1989年安裝了原礦自動取樣機和精礦取樣機。代替了人工取樣,不但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,而且礦樣的代表性也得到了滿足。
由于原來系統(tǒng)過濾精礦采用化驗檢測。因時間長、反饋慢,無法滿足選礦設備流程生產指揮和控制的需要。后來采用快速熒光分析儀進行檢測,減少了時間,滿足了選礦生產控制的需要。
由于總精礦要求的檢測精度較高,熒光分析儀不能滿足,而化學分析方法又因時聞太長,常滯后生產2.5-3h,無法滿足指揮選礦工藝生產的需要。因此,1991年研制了一套鐵精礦成品品位在線自動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安裝在43#、44#精礦皮帶上,對精礦品位進行連續(xù)自動監(jiān)測,用以指揮生產。通過試驗性使用,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。
選礦廠生產中其各系統(tǒng)的生產操作原來憑工人的經驗來進行的,采用了快速熒光分析后有所改進。但由于熒光分析的分析精度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。1992選礦廠引進國際先進技術,在3#系統(tǒng)精礦、4#系統(tǒng)精礦和原礦上安裝了一套載流快速分析儀,并進行了調試。通過試驗考查,檢測合格率>89%,設備運行率達 95%以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選礦廠準備逐步推廣。
文章來自豫暉選礦設備網